新聞稿

2010-12-02
『歐盟和諧化思維對兩岸與亞洲整合的啟發』國際學術研討會
『歐盟和諧化思維對兩岸與亞洲整合的啟發』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 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三) 9 :00
地點:台大法律學院萬才館二樓階梯教室 

新聞稿

  延燒半年的五都選舉熱潮已於近日落幕,惟選前驚傳連勝文中彈事件,再度給各界對於和平、理性選舉的盼望襲上一層陰霾。而各大傳媒南轅北轍的解讀方式,亦證明我國關於政黨、社會階級、族群之間的多重對立不曾止歇;且橫諸近日南北韓兩國再次面臨軍事對峙的緊張氛圍,再次表達了一個需求:國與國之間的衝突,亟待各界協心戮力,共謀良方。而綜觀百家學說,其中又以「和諧化」最受矚目,誠可稱近日最嶄新、具有前瞻地位之議題。

  關於「和諧化」一語的背景,係根基於歐盟近年趨同化過程中所遭逢的困境,有論者提出「和諧化」(Harmonisierung),研究重點為解決多重衝突之對策;其具體作為實施,在於保有各會員國的多元性、尊重彼此文化歧異的前提下,於經濟、政治、社會領域等不同領域中,謀求歐盟區內之繁榮。

近日,由台大法律學院歐洲聯盟法律研究中心及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扶輪社3520地區於十一月三十日假台灣大學法律學院萬才館二樓(北市復興南路與辛亥路校門進入)階梯教室聯合舉辦『國際和諧化思維對兩案與亞洲整合的啟發』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內邀請到外交部沈呂巡政務次長、陸委會劉德勳副主委、食品藥物管理局康照洲局長、中央健保局戴桂英局長、衛生署陳再晉副署長等等國內各部門主關機關重量級人士出席,以「和諧化」為立足點,借鏡歐盟整合之經驗,研擬我國應如何在經濟、教育、醫藥三大議題上與亞洲鄰近他國間為外交關係上的互動。

  研討會當中,首先邀請到外交部政務次長沈呂巡為開幕致詞,沈次長一開始帶來了近日最炙手可熱的新聞,即歐盟理事會無異議通過台灣護照申請免簽一事。沈次長認為,歐盟免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其代表的不僅為旅遊成本的省減,更彰顯了「外交休兵」的策略下,台灣就國際活動的參與度穩定成長的前景。另外,沈次長強調,台灣誠屬國際少數享有此一待遇的國家,歐盟多數國家高度支持台灣護照免簽一事,亦是肯定了台灣的國際地位,外交部多年來的協心戮力,終究成就了皆大歡喜的結局。沈次長並分享其不久前的經驗,他前往德國開會時,親眼目睹大廳同時掛有德國和歐盟的國旗,在此,沈次長打了一個很貼切的比方,其認為,以台灣的政治語言來形容此一現象,誠可謂「不統不獨、又統又獨」;沈次長認為,歐盟整合的經驗,可以為台灣在謀定外交政策時,值得參考的對象,他同時為研討會的進行獻上其個人最真誠的祝福。

  開幕致詞結束後,研討會進入第一個話題,即歐盟經濟和諧化對於兩案及亞洲經濟整合的啟發。日前於日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高峰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發表名為「共同發展,共享繁榮」演講,演講中針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提出了「四大堅持」,反覆強調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互利共生」關係,並觀對於我國貿易影響重大的ECFA議案,亦表達了經濟「和諧化」的需求。由本歐盟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志龍教授、Prof. Dr. Claudius Petzold以及Prof. Dr. Jens Damm就相關議題提出其深切的看法。陳志龍教授認為,鑒於各國對於交易長期下來沿襲的習慣不一,如何在殊異的商業習慣中尋找一共通之脈絡,實屬和諧化的過程中必經之難題。同時,為尊重各國於商貿市場上的地位,各國的主體性亦不容忽略。易言之,欲探討經濟層面的「和諧化」,大方向即為「如何異中求同並保有各國主體性」。而Prof. Dr. Claudius Petzold以母語德文演講,負責教育議題的Prof. Dr. Lukas Lien自告奮勇,為其即席口譯,口譯過程中,兩人互有交流,在台上形成了一搭一唱的有趣局面。 Petzold教授以歐洲的眼光出發,認為亞洲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宗教寬容,Petzold認為這或許能成為亞洲在整合上依循之脈絡;而針對來賓所堤出的問題,Petzold教授認為,歐元存在與否的爭論應已有了定見,在未來的日子中,歐元會以一種貨幣的形態繼續為人所使用,然而,Petzold教授亦不否認,謀求歐元匯率的穩定發展,仍為歐盟得一大考驗。至於來賓的第二個問題,係由Jens Damm教授回答,Jens Damm教授認為,根據其多年的研究,歐盟之所以拒絕土耳其的加入,主要有地理、宗教上的考量,然而關鍵點在於,「人權基本價值的核心衝突」,土耳其憲法中,有許多理念與現今歐盟相悖逆,這才是歐盟在思量土耳其成為會員國時,最主要的疑慮。

  在教育層面上,近來輿論熱烈討論陸生來台是否應按月頒發三萬元獎學金,被視為執政黨「傾中政策」的指標,引起朝野言論的激戰,再度彰顯教育議題亦有「和諧化」適用之必須與可能性。陸委會劉德勳副主委、王麗雲教授、黃肇松教授以及Prof. Dr. Lukas Lien,即就歐盟教育和諧化對於兩岸、亞洲間教育資源整合的問題做充分的探討;王麗雲教授於會內,就「波隆那歷程」作了精彩的介紹,以歐洲在處理人才「流動性」的經驗為參考,王麗雲教授認為,開放陸生來台為必然之事,與其全然抗拒,不如正面迎接此一衝擊。陸委會劉德勳副主委即指出,兩岸的文化具有高度同質性,學術交流是兩岸了解彼此不可或缺的基礎,台灣向來以自主蓬勃的公民社會揚名國際,開放陸生來台,亦有裨益國際間對於台灣的民主經驗建立正確的理解。換句話說,關於陸生來台此爭議,不應完全跟從政黨操作,而應建立另一理性、公允之理解。

  而在國家政策中舉足輕重的醫藥問題,亦為本次研討會深入要點之一,分別由在醫學領域享有卓越聲譽的鄒玫君組長、楊哲銘教授、洪建德教授、中央健保局戴桂英局長、張家琦醫師負責主講。以歐盟醫藥和諧化的角度切入,並佐以與台灣密切攸關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探討台灣在醫範此一範疇應如何與世界接軌。對此,食品藥物管理局鄒玫君即表示,近年來全民健康保險數度調整藥價,往往引起民眾激烈反彈,此一現象彰顯出我國藥廠競爭力顯有進步的空間,此外,未來亞洲的藥品規模勢必會追上歐洲、美國,如今歐、美、日本皆在尋求整併的良方,台灣仍停留在裹足不前的階段,著實令人憂心。為此,鄒玫君並且認為,確有參考歐盟經驗之必要,現階段先提高與亞洲國家間醫藥相互認證的合作,並期許盡快達到一致化的績效,以徹底發揮台灣醫藥品質發展的前景,亦讓台灣在蓬勃擴展的亞洲醫藥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研討會的尾聲,將由衛生署陳再晉副署長為本次研討會的閉幕式致詞。陳再晉副署長於任內多次表達對於台灣醫療品質的關懷,陳署長認為,全球化的影響下,跨國就醫不再罕見,我國醫療服務向來以高品質、高效率著稱,應將此一優勢行銷國際,並輔以觀光、交通資源的整合,推動政策規劃,打造台灣醫療品牌的形象。

最終,台大法律學院歐盟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志龍教授更提出其個人精闢之見解,陳志龍教授認為,區域整合蔚為國際近年來的主流趨勢,國際間鄰近國家衝突之解決,自是具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而歐盟新萌的「和諧化」議題,確實在此存危之際得作為指導參照的方針。易言之,「和諧化」之討論、研究乃係現今所不可逃避,期許亞洲各國得以藉由歐盟整合經驗的探討,暫擱舊往歷史脈絡之歧見,藉由經貿合作、外交上的良性互動,共同謀求一條康莊大道,以達亞洲文化圈的共榮;陳志龍教授並提出了個人的期許,盼望台灣得以在區域整合的過程中,成為亞洲文化圈無論是商業、文化、醫療、教育等資源傳達的樞紐。

                 
聯絡人:杜春緯/李德豪
分機:(02)33663366#55286
2010-12-01
2010年11月29日歐盟創意短片競賽頒獎典禮暨歐洲魅影開幕典禮
在光影中漫遊歐洲14個國家
歐洲魅影精選18部歐洲佳片一次登台
全台超過25處巡迴免費放映 邀請您以視聽領略歐陸光影

由歐盟駐台官方單位-歐洲經貿辦事處及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與上苑文化藝術共同主辦的「歐洲魅影」,每年邀請歐盟各會員國駐臺單位響應支持,透過歐盟各國推薦之熱門影片,打破「歐洲電影=藝術片」的迷思,吸引許多熱愛電影的觀眾持續參與。

已邁入第六屆的歐洲魅影有幾項新舉,首先是新的夥伴-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加入。今年結合臺灣歐盟中心所舉辦的「歐盟創意短片競賽」,鼓勵臺灣學生發揮創意,也提高臺灣民眾對於歐盟的認識,獲選前三名的得獎影片,將於歐洲魅影巡迴各場次放映,鼓勵臺灣的優秀創作。

第一名:明信片------淡江大學_劉佩恆、王文毅
第二名:星心相印----國立臺灣大學_林孟寰
第三名:EU★TW------淡江大學_張家瑜、吳姝旻

此外,本屆的歐洲魅影更打破歷年紀錄,為往年以來參展國家與片數最多的一次,共有14個歐盟國家:奧地利、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斯洛伐克、西班牙、波蘭、英國、盧森堡、丹麥、芬蘭;18部影片參展,影片類型多元,如探討氣候變遷議題的奧地利紀錄片「關於水•你所不知道的另一個世界」及英國BBC紀錄片「人類面臨的5場災難」,另外還有幽默小品「上帝的辦公室」(法國)、「迷失的波西米亞」(捷克)、「到坎勃貝蘿去提親」(德國),以及來自盧森堡的四部短片集錦等。放映地點從北、中、南,延伸至東部地區的花蓮與臺東等,全臺灣25所大專院校及藝文場所巡迴放映,喜愛歐洲文化的觀眾今年將可大飽眼福。

今年因為有外交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行政院新聞局的支持,讓影展活動更為順利的推廣。觀眾更可填寫問卷參加抽獎,獎品有MSI微星科技贊助的觸控美型機、艾黎亞保養組合、Auluxe音響、歐美亞語文中心免費課程及法奇那微氣泡橘汁飲料等,只要憑填寫完整的觀影問卷就有機會抽中大獎!
2010-11-19
2010歐洲城市文化展:海港城市的奇異蛻變開幕式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及本校國際事務處為使同學有機會深入了解歐洲歷史文化與城市樣貌,於11月15日至12月24日期間,與臺大圖書館以及學生事務處合作,共同推出「2010歐洲城市文化展:海港城市的奇異蛻變」系列活動,內容包括主題城市座談、主題城市影展以及主題城市書展,將帶你進入本年策展主題的三個國家五個城市,完成一趟豐富的全方位之旅!
本年度策展主題為「海港城市的奇異蛻變」,介紹的主題城市皆是在舊的城市歷史上開展出城市新頁的港口城市,包括中歐荷蘭兩大重要商港: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西歐英國兩大港口城市: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以及南歐西班牙的巴塞隆納。
本活動開幕式於11月19日晚間於國立臺灣大學總區圖書館B1舉行,現場邀請來自荷蘭投資貿易辦事處代表傅康先生以及歐洲經貿辦事處政經組組長柏敦安先生一同參與,這場城市主題座談內容為,自行車與怪建築的樂活天堂:宜卅移居城市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或許在臺灣也慢慢盛行的自行車文化影響下,現場來賓參與踴躍,與談人同時分享許多荷蘭特有的文化給來賓,活動相當成功圓滿。
而「2010歐洲城市文化展:海港城市的奇異蛻變」系列活動備忘如下:
城市主題影展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大禮堂
日期 時間 影片 與談人
11/16(二)18:30《愛無間》 陳儒修
11/23(二)18:30《夜巡林布蘭》 黃文叡
11/30(二)18:30《舞動人生》 馮品佳
12/07(二)18:30《控制》 陳德政
12/14(二)18:30《情遇巴塞隆納》 塗翔文
12/21(二)18:30《來自天堂的音符》 黃以曦
城市主題座談 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11/19(五)19:00 自行車與怪建築的樂活天堂:宜卅移居城市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
12/03(五)19:00 足球與搖滾樂的狂熱夜:不打烊的曼徹斯特與利物浦
12/10(五)19:00 玩心大發的異想建築:巴塞隆納的城市針灸術
城市主題書展 總圖書館一樓新書展示區(2010 .11.15—2010.12.24)
2010-11-17
2010年11月15日輔仁歐盟中心揭牌典禮暨「第二屆臺歐高等教育論壇」
第二屆臺歐高等教育論壇於輔仁大學圓滿落幕,現場互動頻繁。本校黎建球校長期許未來有更多臺歐學術交流

「第二屆臺歐高等教育論壇」(2nd Taiwan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係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歐洲高等教育展共同主辦,由教育部指導,輔仁大學所承辦。於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在承辦校輔仁大學醫學院國璽樓圓滿落幕。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林文通處長、本校黎建球校長、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張家宜董事長及陳惠美執行長、比利時台北辦事處Mr. Benoit RYELANDT處長、歐洲經貿辦事處Mr. Nicolas BAUDOUIN政策官、法國在台協會Mr. Gerard CHALANT專員、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蘇宏達副主任及鄭家慶執行長、英國文化協會台北辦公室Ms. Alison Devine處長、荷蘭教育中心吳家良主任、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徐言主任、本校國際教育處蔡淑梨國際長(暨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主任)、學術交流中心唐維敏副主任(暨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副主任)及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張孟仁執行長皆出席論壇開幕儀式,會中更有超過200名來自臺灣及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學者前來共襄盛舉。現場貴賓同時參加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隆重的揭牌儀式,祝賀本校歐盟中心的運作成果,現場熱鬧非凡。

第一場主題演講談及臺歐間教育交流與獎學金議題,主講人林文通處長甫從印度回國,身體微恙但仍完成整場演講並獲得學者共鳴,踴躍提問。大會另邀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研究發展處侯永琪處長擔任第二場主題演講人,分享關於世界排名的研究成果。

第一場專題演講由蔡淑梨國際長擔任主持人,逢甲大學華語中心施志欣主任及唐維敏主任擔任與談人,討論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環境如何滿足歐洲學生需求。第二場專題演講則邀請英國文化協會處長擔任主持人,與談人由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主任、法國ESSEC Mr. Bruno HERAUD代表、英國University of Exeter 國際辦公室Mr. Christopher DEAN副主任及荷蘭University of Groningen國際事務處Mr. Frans RUTTEN副處長共同擔任,針對世界排名與臺歐高等教育間的發展做討論,台上台下彼此互動良好,現場笑聲連連。本校林思伶學術副校長於討論後向與會來賓致意,感謝眾多專家學者於11月15日齊聚輔仁大學,也期待未來臺歐之間的學術交流能夠更加密切、頻繁。

除了主題的討論,大會也提供與會來賓尋找未來合作伙伴的交流平台。眾多來自臺灣及歐洲的校方代表把握機會,與多所高等教育機構面對面討論合作計畫,豐富了此次論壇的成果。

本次會議學術成果豐碩,與會來賓大力讚賞承辦單位的用心投入,以及校方人員和學生間的良好互動。為呼應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與此次會議之間的運作關係,所有工作人員將歐盟代表旗幟和「EU Centre at FJU」字樣製成領巾,為現場多增添幾分活潑的氣氛。

2010-06-18
2010年6月2日政大歐盟中心舉辦「從新會員國的角度看歐洲統合」座談會
「從新會員國的角度看歐洲統合」座談會

主講人:
Dr. Luciana Alexandra Ghica (布加勒斯特大學政治系講師)
Dr. Bogdan Mihai Radu (巴貝西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Dr. Radu-Sebastian Ungureanu (Nicolae Titulescu大學國際關係及安全研究系講師)

時間: 2010年6月2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新簡報室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


羅馬尼亞年輕學者訪台 歐盟研究新聲

  攤開歐盟地圖,2007年正式進入歐盟的羅馬尼亞,自是具代表性的一員:羅馬尼亞二次大戰後為蘇聯佔領,成為共產國家;特殊的政治體質與背景,入盟後政治、經濟上的調整,為羅馬尼亞帶來發展機遇,而挑戰也與之並存。正如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Traian Băsescu)所說,加入歐盟是羅馬尼亞「真正挑戰的開始」,「融入歐盟」需要付出比「加入歐盟」更大的努力。

  昔日羅馬尼亞對外政策,使臺灣與羅馬尼亞學術界交流不易;此次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邀請Dr. Luciana Alexandra Ghica(布加勒斯特大學政治系講師)、Dr. Bogdan Mihai Radu(巴貝西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與Dr. Radu-Sebastian Ungureanu(Nicolae Titulescu大學國際關係及安全研究系講師)等三位羅馬尼亞年輕學者訪問政大,標誌著臺灣歐盟研究與學術交流一大突破。

  歐盟「東擴」為近年來歐洲治理研究一大亮點,東擴後歐洲治理的複雜度與整合帶來的國際政治與市場前景,使得東歐新成員國的發展情勢,成為全球歐盟學者關注焦點。

  由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籌辦,三位學者6月2日於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以「從新會員國的角度看歐洲統合」為題座談交流,從政治、經濟、安全不同的觀點切入,以新會員國的角度談歐洲統合。

東歐政治經濟 市場潛力無窮

  三位學者又擇日拜訪政大國際合作事務處與研究發展處,政大在與羅馬尼亞巴貝西大學(Babes-Bolyai University)姊妹校盟約的基礎上,洽談更進一步合作事宜。

  研發處陳樹衡看好東歐市場,認為急速轉型中的羅馬尼亞將是未來東歐經貿發展焦點。提倡「藍海策略」,雖然簽證不易取得,但多年嘗試後,已有多位政大交換學生順利前往羅馬尼亞取經;陳樹衡希望透過此次訪談,開啟政大與羅馬尼亞知名大學間訪問學人計畫,為東歐帶進更多亞洲研究的新視野。

  在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執行長甘逸驊的陪同下,三位羅馬尼亞學者拜會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國科會、國防大學、與遠景基金會等臺灣科研學術機構與重要智庫,為未來雙邊學術交流與合作建立了良好默契。



2010-06-11
2010年6月2日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舉辦「從新會員國的角度看歐洲統合」座談會
「從新會員國的角度看歐洲統合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Member State)」座談會

  羅馬尼亞自2007年元月起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由於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作為第二批中東歐入盟候選國與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4國共同與歐盟啟動入盟談判,因此兩國此次入盟被歐盟稱為“完成了第5次擴大”。

  歐盟在做出接納其入盟的同時也指出,羅馬尼亞還有許多領域需要繼續改進。羅馬尼亞在二次大戰後被蘇聯佔領,成為共產主義國家,故其發展遠比其他西歐慢得很多。因此,雖然加入歐盟的確能給羅馬尼亞帶來發展機遇,但與之並存的是巨大的挑戰。比如,羅馬尼亞的基礎設施落後、農業面臨威脅、以及缺乏必要的人才等等問題,都是亟待羅馬尼亞政府解決的。正如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Traian Băsescu)所說,加入歐盟是羅馬尼亞“接受真正挑戰的開始”,融入歐盟則“需要付出比加入歐盟更大的努力”。

  此次座談,邀請來自羅馬尼亞三位學者從政治、經濟、安全不同的觀點切入,以新會員國的角度談歐洲統合。


主講人:
Dr. Luciana Alexandra Ghica (布加勒斯特大學政治系講師)
Dr. Bogdan Mihai Radu (巴貝西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Dr. Radu-Sebastian Ungureanu (Nicolae Titulescu大學國際關係及安全研究系講師)

時間: 2010年6月2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新簡報室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
2010-04-27
「台灣與歐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前景」演講 (政大歐盟中心)
「台灣與歐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前景」演講
新聞稿
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將簽訂之際,以出口經濟為導向的台灣,該如何透過ECFA成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雙邊自由貿易關係的敲門磚,以重拾區域經濟的競爭力,無疑是當前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在台灣與其他經濟體的關係中,擁有27個會員國的歐洲聯盟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年度雙邊貿易總額接近500億美元;同時,歐盟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上支持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尤其關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參與。因此,台灣與歐盟未來的經濟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深入瞭解此一議題,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特別邀請長期從事台灣與歐盟雙邊經貿關係的薩利(Razeen Sally)教授,就「台灣與歐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前景」為題,發表演講。薩利教授目前擔任歐盟重要智庫 —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的執行長,同時為學術重鎮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關係系教授。薩利教授將以其多年研究亞洲與世界貿易經濟的專業素養,深入剖析台灣的亞洲經濟新布局,以及台灣與重要貿易伙伴歐盟簽定自由貿易協定的前景。

主講:Professor Razeen Sally (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執行長,專長研究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對中國與東協貿易政策具有嫻熟的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

演講主題:「台灣與歐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前景 (The Prospect of Taiwan-EU FTA)」

日期:民國99年4月29日 上午9:30-11:3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新簡報室 (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64號)

新聞聯絡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執行秘書翁聖琪小姐 (8237-7347)
2010-04-23
臺灣歐盟中心出席2010年歐洲聯盟全球歐盟中心會議
第二屆全球歐盟中心會議於2010年4月11至13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召開,計有八國廿六個中心與會。各工作會議分別由歐盟執委會對外關係總署(DG Relex)北美處、中臺蒙處、新聞司、國際合作處,貿易總署(DG Trade)和研發總署(DG Research)等官員主持,最高層級為處長(head of unit)。西班牙外交部晚宴則由該部秘書長主持,並邀歐盟安全政策研究所(EU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所長發表專題演講。會議總共計有107位官員、學者和行政主管與會。
  臺灣歐盟中心由包宗和主任領隊,代表團成員包括執行長蘇宏達與甘逸驊副教授、執行秘書張喁等共四人。本中心代表臺灣與會,全程均以「European Union Centre in Taiwan(EUTW)」名稱,中心標示亦與各中心並列。我國駐西班牙黃大使暨外交部同仁均親至機場接送,並安排代表團相關拜會事宜,本中心實不勝感謝。
  歐盟自1998年始於美國設置第一批歐盟中心,之後擴展至加拿大、紐澳、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目前全球共有廿六個歐盟中心,分布於上述八個國家。2008年起,歐盟執委會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全球歐盟中心會議。第一屆全球歐盟中心會議於2008年4月在布魯塞爾召開,計有六國廿三個中心參加。
全球歐盟中心會議中,除了由各中心提交工作報告外,亦提供各中心相互切磋討論、交換心得與工作經驗以及聯誼交流之平台。本次會議由中心執行長蘇宏達提出工作報告,陳述中心成立經過、2009年主要活動與2010重要規劃外,亦針對中心所遇到之困難與挑戰,以及擬採取之對策加以解析,獲在場人士一致好評;隨後,本中心代表團四人共同接受歐盟執委會評鑑中心之訪談及問卷調查。
亞太五國(除紐西蘭外)十個中心另於4月13日自行集會商討區域合作事宜,並達成下列共識:一、朝各中心間建立制度化區域合作的方向邁進;二、今年10月新加坡歐盟中心將召開「歐亞非傳統安全國際會議」;三、2011年2月最後一週將在臺灣召開首屆「亞太歐盟研究博士生暨博士後國際研討會」。
  包主任表示,新加坡歐盟中心位處歐亞往來之地緣位置、並兼具東亞文化與英語社會之優勢,已明顯居東亞歐盟中心合作之領導地位,故本中心將加強與新加坡歐盟中心之合作交流;另外,歐盟官員亦在本次會議上積極鼓吹東亞中心之區域合作,故本中心亦將強化與日韓之交流。
2009-11-16
Dr Cameron's Visit to Taiwan, 8-11 Nov, 2009
Dr Fraser Cameron, Director of the EU Russia Centre and Senior Advisor to the European Policy Centre in Brussels, was a guest of the new EU Centre in Taiwan from 8-11 November. During his visit Dr Cameron gave four presentations to different audiences interested in the EU.

The first presentation on EU-Asia rel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Lisbon Treaty was to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stitute. Dr Cameron noted that the EU had adopted a new strategy towards Asia in 2001 that was based on six key aspects: promoting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region; increas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s; as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ss prosperous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promoting human rights, democracy, good governance and the rule of law; building global partnerships with Asian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Europe in Asia and vice versa.

In Dr Cameron’s view the results of the past eight years have been mixed. The EU was not taken seriously as a security actor in Asia although there was some interest in the EU’s soft power. Trade and investment h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was still no Doha round agreement. The EU had provided targeted development aid and timely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but the real driving force for reducing poverty had been China’s astonishing economic growth. Human rights were a sensitive issue with many Asian countries critical of the EU’s alleged preaching attitude. Progress had been made on building partnerships with some Asian countries to tackle global problem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pandemics. ASEM, however, remained largely a talking shop. In terms of EU visibility in Asi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uro had certainly been the biggest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idea of a united Europe.

Turning to the likely impact of the Lisbon Treaty, Dr Cameron said that much would depend on the personalities involved and the political will of the member states to see the EU speak with one voice. The new High Representative for Foreign Policy would chair the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s and be a Vic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is would give him control of a huge budget and personnel. The new ‘double-hatted’ foreign policy chief would be able to submit proposals to ministers and would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decisions. He would also represent the EU a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This would require someone with considerable skills as well as great energy and stamina. To support him, there would be a new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a de facto EU diplomatic service) including the 130 EU deleg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se changes should enable the EU to be more coherent and visible on the world stage – but only if the member states were to raise the level of their ambitions. David Miliband, the favourite for the job, was recently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e world was heading for a G2 (US and China) power structure unless the EU ‘got its act togethe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t the Cross-Straits Interflow Prospect Foundation, Dr Cameron spoke on EU-China relations. He said that they had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both claimed the relationship was one of strategic partners. This term, however, had never been defined. There were major obstacles to a close partnership, not least the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EU and China. The EU had imposed an arms embargo on China after 1989 and still refused to grant China market economy status. China was also annoyed at the importance some member states and EU institutions (notably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gave to the Dalai Lama. The current negotiations for a new partnership agreement were progressing slowly as there were major problems on the trade front. There were also disagreements on Africa where the EU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to good governance. Nevertheless, the EU remained China’s biggest export market and the EU was the largest investor in China. There had also been useful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pandemics and maritime piracy. Dr Cameron dismissed the idea of a G2. China, despite its impressive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lagged way behind the EU in terms of GDP per head. A more realistic scenario for the next twenty years was a G3 involving the US, China and the EU.

At Tamkang University, Dr Cameron consid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EU’s successful integration. He listed a number of factors – vision, tolerance, political will, leadership, economic compatibility, legal framework, strong institutions and an agreed programme. Most of these factors did not exist yet in Asia. ASEAN had not lived up to its own aims. SARRC existed mainly on paper. Plans for East Asia integration remained on the drawing board. Dr Cameron believed, however, that Asian countries could cherry pick some aspect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trade, customs union, monetary policy, etc) to suit their ow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