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公告

法歐學者來台訪問暨學術演講系列

【法歐學者來台訪問暨學術演講系列】
地中海地區的海上貿易模式是否適用於亞洲地區──論過去與現在的發展(中文演講)

●主講人:Prof. François GIPOULOUX 吉普魯教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研究員)
●主持人:陳國棟研究員(中研院人社中心合聘研究員兼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時 間:2010年6月3日(週四)下午3: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

●演講摘要:

  亞洲已經重返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首先,日本在八十年代確立其強大的創新能力與金融勢力,隨之而來的是,九十年代末中國製造業強權的突然崛起。

  這並非全新的現象。十四世紀的地中海,十五、十六世紀的波羅的海,十七、十八世紀的南中國海,都存在著跨國的模式,這些模式超出了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而發展出穩定的經濟與法律制度,以此為基礎而組織起世界性的長程貿易與金融網絡。探討這些過去的實例,能為目前的現況帶來啟發性的觀點。

  亞洲的地中海(Asian Mediterranean)含括幾個相連的海域:日本海、黃海、南中國海、蘇祿海、西里伯斯海。講者提出的模式並非僅僅是結合幾個不同空間與文化的地理模式或歷史模式,更是一種以各個都市中心之自主性活動為主軸的制度模式,其中各個中心聯合起來行使分散形式的主權或多元中心的權力。

  從海參崴延伸至新加坡,這條「海上走廊」(maritime corridor)涵蓋不同民族國家的區域並且重新形塑這些區域,在這樣的動態過程中將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予以標準化並協調一致。東亞海上走廊沿岸的中國城市再一次地遠離早期人民共和國之大陸性、專制與集體主義的基礎,而趨向海洋亞洲以貿易為主的開放性世界。這樣做其實是恢復了過去的傳統,這個傳統可以回溯自十五世紀初的大航海探險,以及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沿海城市在海洋世界中所扮演的樞紐地位。

●講者簡介:
吉普魯(François Gipouloux)教授為中國經濟的專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教授。先後畢業於巴黎第七大學、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大學,於1981年取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曾任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副專員、香港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CEFC)研究員等多項職務,也曾在東京日法學院進行數年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CNRS與東京大學共同研究計畫「人文社會科學的比較方法」,同時也負責法國國家研究署(ANR)支持的「東亞與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研究計畫。2007-2010期間為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經濟改革的區域動態、日本在亞洲經濟區域重組中的角色,以及東亞海上走廊主要運籌與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關係(香港、新加坡、上海)。

●主辦單位: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CEFC Taipei Office)      
E-mail: cefc@gate.sinica.edu.tw 
Tel: 02-2789-0873
http://www.cefc.com.hk/taipei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            
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Tel: 02-2789-8121     
http://www.rchss.sinica.edu.tw/chinasea/

法歐學者來台訪問暨學術演講系列